11月5日,廣東東莞的莫伯做飯洗蝦時,被一只蝦刺到左手。因沒出血也不疼,莫伯沒有在意。怎知兩天后,莫伯的左上肢突然開始腫痛不能動,送醫后病情發展迅速,左上肢壞死、休克住進了ICU……
被海鮮刺扎傷的案例并不少:
就在幾天前,廣西桂林的廚師同樣遇到這個問題,他在處理海魚時,左手小指被刺破,當時他只用清水簡單沖洗,結果小指逐漸變成紫黑色,8小時內出現感染性休克,被確診感染了“海洋創傷弧菌”,左臂截肢才保住性命。
為什么被海鮮扎傷會有生命危險
被海鮮扎后有可能感染了一種叫“海洋創傷弧菌”的細菌,如果不及時處理,死亡率極高。雖然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發生概率比較小,但一旦發生,發病很快,48小時內死亡率或超50%。
所以,一定不能掉以輕心。
什么是海洋創傷弧菌
海洋創傷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種細菌,一旦感染,發病急,病情發展很快,與霍亂弧菌、腸炎弧菌并列為造成人類感染疾病的三大弧菌。
海洋創傷弧菌常棲息在海鮮的體內外。特點是喜熱、怕冷,冬天幾乎沒法存活,夏天是其活動的高峰時期。
海洋創傷弧菌還“嗜鹽”,基本是在海水中存活,從螃蟹、海蝦、貝殼及海魚等體內都有可能檢出這種弧菌。
海洋創傷弧菌感染后有那些表現
海洋創傷弧菌感染后的表現是:初期會出現發燒,以及水泡、紅斑、紫癜、皮膚發黑等癥狀。
其實,這類病菌所產生的傷害程度也因人而異,免疫能力強者一般癥狀較輕、恢復較快,而有基礎病或免疫力下降者若受其感染,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會迅速發展為皮膚組織大面積壞死,出現全身中毒癥狀,多臟器功能衰竭,最終導致死亡。
愛吃海鮮的人,日常如何防治“海鮮傷”
如何防海鮮傷?
1.不要生吃海鮮,魚蝦蟹貝等都要徹底烹熟,可殺死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,也防止創傷弧菌通過口腔潰瘍侵入血液;
2.不管是海里的,還是江河里的魚蝦,它們身上可能都帶有一些細菌,雖然對健康人群的威脅相對較小,但對于老人、孩子、孕婦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免疫力較弱的人群來說,盡量不要接觸帶刺的海鮮,以免被刺傷,引發致病風險;
3.可將購買的海鮮先進行冷凍,若攜帶病菌的海鮮,在低溫下是會被凍死的;
4.一旦身上有破損或傷口,不要在海水中游玩;
5.在家中處理海鮮時,應配戴手套防止扎傷,若被扎傷后出現紅、腫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。
不小心被扎后,如何處理小扎傷?
1、日常受刺傷、扎傷時,應及時把傷口的血擠出來,并盡快用藥水消毒;
2、如果傷口小而深,容易出現厭氧菌感染,應盡快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疫苗;
3、密切觀察傷口變化,若經過上述處理后,紅腫發痛等相關癥狀仍有增無減,應及時就醫,必要時點滴消炎藥抗感染治療;
4、若出現紅腫等明顯感染癥狀,就醫時要記得提醒醫生自己有過的相關經歷,以免繞彎路耽誤了治療。
特別要注意:肝功能不良或糖尿病患者,被海鮮扎傷后尤其容易感染,日常需十分小心。
2022-10-18
2022-07-04
2022-07-04
2022-06-17
2021-12-29
2021-11-23
2020-12-24
2019-01-09
2019-01-09